无论是做科学研究还是教书育人,丁德馨始终秉承一颗匠人之心,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是同事、学生心目中“德艺双馨”的好老师。他牵头建成了我国唯一培养铀矿采冶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体系,为核工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铀矿采冶专业人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铀矿采冶科技难题,为我国核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题记
丁德馨,男,195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资源环境与安全学院专任教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到衡阳工学院(南华大学前身之一)工作以来,将“强核报国”作为志向,以培养优秀铀矿采冶人才为己任,领衔建成我国唯一培养铀矿采冶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学科体系。35年来,他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是南华师生心目中“德艺双馨”的好老师。他与命运抗争、与病魔斗争,即使病痛交加依然不忘科研,即使中风在床依然不忘指导学生。他锐意创新、积极进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铀矿采冶技术难题,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与核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真正做到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教学名师、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被誉为中国铀矿采冶学科的“拓荒牛”。
6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南华大学教授、中国铀矿采冶学科开拓者丁德馨同志《一生坚守成就一个学科一个行业》的先进事迹,湖南卫视新闻联播也于当晚播报了丁德馨教授的先进事迹,同时中国科协网、搜狐、腾讯、科学网等多家网站媒体也相继转载。《湖南日报》于6月14日对《光明日报》丁德馨教授事迹进行了转载,并于7月5日刊载了《铀矿采冶学科“拓荒牛”—记南华大学教授丁德馨》的先进事迹,丁德馨教授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反响。
6月29日,省委副书记乌兰赴南华大学调研并看望慰问丁德馨教授。她强调,丁德馨是我省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榜样,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引领全省科教工作者积极建功“三高四新”战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强核报国,事业高于一切
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满足我国“四个现代化”需要,国家二机部决定恢复已停办十年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更名为衡阳工学院,并于1984年正式恢复招生。学院恢复重建初期,百废待兴,师资队伍奇缺。正是在这样背景下,丁德馨应时任学院党委书记王昌汉教授的邀请,于1986年到衡阳工学院重建采矿工程(铀矿采冶)专业,与铀矿冶专业和学科建设结下不解之缘。当时,他就在心里默默许下了承诺:要为祖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奋斗终生,要为中国核工业发展添砖加瓦。每遇到一个与铀矿资源开发有关的问题,他都会将之与我国核工业发展、国家富强联系起来。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核工业经历了军转民和深化改革的波动期,与核工业紧密相关的一些专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此时,采矿系的不少教师选择转行,去外地发展。丁德馨也面临着人生方向的选择,此时丁德馨的想法是:“老一辈建立起中国的核工业历经千辛万苦,国家需要核工业,得有人守住这个点。”
鉴于当时国内地浸采铀尚处于先导试验阶段。为了尽快掌握地浸采铀技术,他先后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做访问研究。因为出色的科研水平和扎实的教学能力,数次被校方挽留。面对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平台,他还是毅然回国。“我一定要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带回中国!”他履行了出国留学时立下的誓言。
回国后,他扎根南华,担任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不管是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撰,他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他的坚持努力下,学校199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2005年获批采矿工程(铀矿采冶)博士学位授权,2007年创建全国唯一的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学科重点实验室,2009年获批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南华大学建成了我国唯一培养铀矿采冶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体系。
坚韧执着,责任重于一切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多年来,丁德馨坚持“用知识去启迪学生心扉,用严教去规范学生行为,用爱心去感受学生真情,用关爱去指导学生成长”。他希望培养的学生都能扎根铀矿采冶一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奏响“强核报国”的生命之歌。而他自己奏响生命之歌的舞台在讲台、在实验室、即使是在病床上,这种歌声也从未间断过。
他青年下乡插队时患了强直性脊柱炎,随着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病情也不断恶化,严重时只能一个姿势躺在床上,动弹一下就撕心裂肺般地疼痛,常常使他彻夜难眠。更可怕的是脊柱不断下弯,躯体严重佝偻。然而,病魔没能使丁德馨放弃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追求,反而越来越增强了他对培养学生的热爱和对学科发展的无私奉献。2008年他不得不接受双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后两个镇痛泵不能止住他的疼痛,豆大的汗直往外冒,他不喊一声痛,一遍又一遍背诵毛泽东诗词来分散注意力。三天后疼痛减轻,他把床头的小矮凳当做临时办公桌,便开始着手修改学生的研究计划、试验报告、投稿论文、毕业论文等。
2015年5月,病魔再次降临。他不幸中风,但因指导一位博士修改毕业论文而错过黄金抢救时间,导致他在病后的半年里,走路、吃饭、写字等都无法自理。为了尽快康复,返回教学、科研第一线,他每天遵照医嘱坚持锻炼,400米的操场,他要走40多分钟,每一步都是大汗淋漓。半年后,他回到了心爱的讲台,回到了热爱的实验室。虽然每天还要靠药物控制病情,他依然坚持“瘸着”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授课和指导试验。学生心疼他腿脚不便,请他坐下,他却始终坚持站着上课、指导实验。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们从丁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高度负责、勤奋忘我及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拼搏精神。”丁德馨的学生们如是说。
立德树人,严细融入一切
“做科研最需要的是什么?——认真严谨的态度。”丁德馨教授常常如此教育学生,他自己更是这方面的楷模。即使在病痛恢复期,他坚持参加课题组的每周组会,每次必将分享相关研究课题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尽管行动不便,他依然拒绝关起门来搞科研,不搞特殊化,和其他同事及学生同吃、同住、同行、同干,冒着酷暑、顶着寒风,深入矿山、深入铀矿厂做调查、分析、研究。
刚经历大病后的康复期,他指导的几个研究生即将毕业,毕业论文需要进行较大修改,学生们一筹莫展。面对学生们急切的表情,他没有推脱,依然拖着病躯指导学生们修改论文,大到前后逻辑关系,小到格式标点符号,他都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正是由于他认真严谨的作风,他所有的研究生在论文修改方面的问题都迎刃而解。看着学生们论文发表,顺利答辩,圆满毕业,他露出欣慰的笑容。2020年,他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中,1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他本人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学生成长了,毕业了,但是他却病倒了。住院治疗期间,学生们前去探望,病榻上的丁德馨老师,虽然行动不便,但却精神矍铄,眼神里满是对学生的关怀。
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指点和教化下,他所指导的研究生成长着,愈渐卓越,有的成为我国铀矿采冶行业的主要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领军人才,有的成为铀矿采冶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有的入选中核集团青年英才计划、湖湘青年英才计划等。而他本人,仿佛一支蜡烛,燃烧着自己,有一分光,散发一分热,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永攀高峰,进取成就一切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丁德馨坚守一个原则:我的科研方向就是国家需要什么就搞什么,带着团队冲锋,保障国家需求。在这个原则下,所作的科技攻关,无不围绕着国家重大需求。
我国铀矿储量大,但品位低,且多为中小型矿床。如何实现低品位铀矿资源的高效绿色开发,确保“核工业粮食”安全,是丁德馨经常思考的问题。要实现低品位铀矿资源的高效开发,必须解决其中铀矿物的解离问题。他结合在国外学习的理论,带领科研团队,对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工艺矿物对连续微波和脉冲微波的响应特性等行为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研发了针对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石微波强制解离工艺与设备、发明了新的供电模式以及新的脉冲磁控管驱动电源,验证了这些工艺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解决了“难浸矿石有用金属矿物微波强制解离技术”“堆浸铀矿石高效喷淋系统与技术”等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我国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我国铀矿开采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具有放射性污染的尾矿库,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尾矿污染生态的问题,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他提出放射性污染生态修复技术,成立并建设“铀矿冶生物技术科技创新团队” 和“铀矿冶生物技术实验室”,被国防科工委评定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和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各国对核安全的高度重视,我国也积极加强核安全能力建设。而核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是国家核安全能力建设的关键。为了加强核安全人才培养,丁德馨在铀矿山通风与辐射安全、铀矿采冶安全与退役治理技术等研究团队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牵头申报“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成功获批。
他还善于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中提炼出科学问题和理论研究方向,如地浸采铀多场耦合理论、智能地浸采铀系统研发、深部硬岩铀矿床安全高效开采方法与理论、退役铀矿山与退役铀尾矿库生态修复新方法等,使团队的研究一直处于本领域的前沿。凭借日积月累和不断进取,他在科研上取得丰硕的成果。先后主持过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核能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研究项目50余项;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120余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出版专著1部,主审专著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但是,他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仍然奋斗在教学科研工作的最前线,奋斗在领域的最前端,用自己的努力来守护“核工业粮食”的安全。
文章来源:http://jsj.zt.hnedu.cn/c/2021-09-01/10532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