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基层党建 >> 党史小故事 >> 正文

每周一赏|湘籍匠人“话”党史之《醴陵毛瓷 红色印记》

发布者:分享人:杨颐珠    [发表时间]:2021-12-07    审核:包文婷、刘光平  [来源]:科研处党支部     [浏览次数]:

“毛瓷”又称“红色官窑”,从广义来说,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内,某些指定的窑厂为中央国家机关、国家领导人制作的生活用瓷、装饰用瓷、礼品用瓷。从狭义上来说,“毛瓷”也特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南醴陵及江西景德镇专为毛泽东特制的生活用薄胎瓷,即“毛主席用瓷”的简称。其艺术造型、制作工艺都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反映了当时我国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准;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人们对“毛瓷”中精品产量严格控制,为了保证其质量,将多余的库存一并砸碎,因此“毛瓷”存世量稀少。

1974年11月,湖南醴陵的群力瓷厂为毛主席专门研制出一批饰有“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红梅花”等纹饰的日用瓷器,此后便没有继续生产,这批瓷器是学术界、收藏界普遍推崇与认可的“毛瓷”珍品。

1974年生产的醴陵“毛瓷”,从选料、配方、器形、纹饰图案、烧制等工序都遵循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指导思想,是汇集了当时最优秀的陶瓷艺术精英的集体智慧而合力完成的。其原料选用特制的湖南“洪江大球泥”做胎,这是一种湖南洪江特有的瓷土,存量极少仅数吨,用这种原料烧制出的瓷器可用“秋水为神玉为骨”来形容。所谓“秋水为神”,描述的是瓷器像秋水一样“清澈、通透”,“玉为骨”描述的是瓷器釉面像玉一样质地润泽,温润可人。这批“毛瓷”的烧制过程是也极为严谨的。通过技术人员反复研究、配比、小试、烧样,最终以三次进窑工序而烧制成功,即:首先以800°低温烧素坯,出窑后用氧化釉为颜料进行彩绘;再将坯体倒扣入窑,以1360°的高温烧成瓷;出窑后再在成瓷后的碗口施上一层白色低温釉,又经700℃低温窑烧制而成。这种“三烧”的制瓷方法,打破了历史上瓷器底足不施釉面的制作工艺手法,使得粉彩藏于釉下而不易溶于水,瓷器成品耐磨损、耐酸碱、不褪色,无毒无味,胎体极薄,晶莹剔透,在阳光或灯光照射下,隐约可透见手指。同时,醴陵“毛瓷”的图案绘制突破了釉下单彩的传统技艺,运用红绿蓝黄黑5种原色料,调配出丰富多彩的陶瓷绘画色料,通过双勾分水的独特技法,在瓷器的内部外部均进行彩绘,可谓是粉彩技艺的革新与极致发挥。此外,这批“毛瓷”的代表杰作双面彩绘碗的器型设计,也是经过工作人员的反复论证、推敲而确定的。“毛瓷”的设计人员根据毛主席的生活习惯,确定了明代永乐龙纹碗宫窑器物造型作为瓷碗的设计原型。最终设计出的“毛瓷”双面彩绘碗的口沿为敞口,向外微翘,小圈足,器型优美,器胎轻薄,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

总体而言,醴陵“毛瓷”的设计、生产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带有浓郁的革新意识与时代色彩,因其极高的工艺价值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成为了研究中国近代陶瓷史、陶瓷文化史的重要史料,也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艺术印记”。

图1“毛瓷”梅花碗

图2“毛瓷”月季花碗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