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基层党建 >> 党史小故事 >> 正文

每周一赏|湘籍画家“话”党史之《五四运动》

发布者:张娴    [发表时间]:2021-12-01    审核:包文婷  [来源]:     [浏览次数]:

油画《五四运动》 周令钊



1919年18日,法国凡尔赛宫召开了一场所谓的和平会议——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27个战胜的协约国出席了这次会议。中国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南方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等五位代表参加。

但是让他们万万没想的是,中国作为一个战胜国,却在巴黎和会上被当做战败国处理。中国代表最初提出了“取消列强某些特权的七项希望条件”,以及“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但均被无理否决。甚至对于一战中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非法权益,和会都决定将其转交给日本接管。在巴黎和会上受到的待遇,对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

五月初,中国代表团传回令人失望的消息,激起了国内民众的强烈抗议。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十几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举行了抗议集会。学生们打着横幅和标语,在街上散发爱国宣言,控诉北洋军阀在巴黎和会上软弱的外交和对中国利益的出卖。

随后前来的北洋政府警察逮捕了大量参与游行的学生,并将他们关押在北大法科礼堂,更进一步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随后上海工人开展罢工,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以后,工人罢工和政治斗争依然不断,使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理论传入工人阶层,为共产党诞生创造了群众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油画《五四运动》,正是记录了五月四日当天,青年学生群情激愤、上街游行的场景。

1919年5月2日,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两天,周令钊出生于湖南平江。如今102岁的周令钊的人生,像一幅记录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画卷。

周令钊从小就对美术产生了过人的热情与天赋,但是他成长在战乱年代,求学生涯颠沛辗转甚至生死磨难。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周令钊亲眼目睹日军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百姓的欺辱。战火在全国迅速蔓延,怀着坚决抗日、誓死救亡的决心,周令钊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湖南抗敌画会,协同歌咏队、演剧队联合进行抗日宣传,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周令钊代表作有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毛主席画像、壁画《世界人民大团结》等,他主笔或参与设计的作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第二套、第三套和第四套人民币等。获得了“国家形象”设计师的美誉。

1951年,周令钊接到了这幅画的创作任务,他兴奋不已,马上前往当年五四爱国运动相关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同时也采访了《五四宣言》的起草者许德珩先生,向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画作构图和内容的想法。许先生充分肯定了周令钊的创作思路,赞同将画作的场景选在天安门前。

《五四运动》这幅作品,是一个一分为二的水平分割构图。前半部分为人物,后半部分为背景景物,两者层次分明,动与静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远与近对比强烈、凸显张力。画面里的天安门城楼破败失修,墙体的裂缝中长出了野草,画面中一侧的天空被滚滚乌云所笼罩,象征当时阴暗压抑的社会环境,与画面前方游行、呐喊的爱国青年们形成强烈的对比。远处的天空,乌云已被驱散,晴朗的蓝天即将到来。画面的两侧还有几棵干枯的树,既是写实的反映,又带有一定象征意味,枯枝上已经萌发嫩绿的新芽,寓意在变革的时代氛围中垂危的事物中生命力量的勃发,正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象,预示着一个青春中国的来临。

五四爱国运动已过去一百余年,但五四所留下的精神,以及革命时期艺术作品留给我们的震动仍然还在。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点名”提及周令钊,“耄耋之年,你们初心不改,依然心系祖国接班人培养,特别是周令钊等同志年近百岁仍然对美育工作、美术事业发展不懈追求。”

一幅幅美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壮阔恢弘的画卷中,凝聚的是党的伟大历史征程,彰显的是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一代代人身上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人性之美。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