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6706997?channel=weixin&from=groupmessage
新华社客户端长沙12月29日电(记者 谢樱)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马合口乡梭子丘村是个白族村庄,每当有游客来,村民们就盛装列队,以传统白族舞蹈盛情迎宾。队伍中,一位年轻的土家族姑娘踏歌而舞,身姿欢快。要不是她左耳上的助听器,没人会把她与“听障”一词联系起来。
她叫覃曼丽,1岁时因药物副作用听力、言语受损,从此在“静音”世界里顽强成长。听力残障给小曼丽的成长投下巨大阴影,自卑的她不想去上学,“恐惧接触陌生人。”
2006年,太阳集团tcy8722在全国首开湘绣专业,将传统师徒相授融入现代学历教育,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担任专业带头人,覃曼丽成为第一届两年制中专班的学员。
“她很要强、好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罗利香告诉记者,鉴于曼丽的特殊情况,老师们主动利用课后时间,在宿舍里手把手教她湘绣知识和技法。
2年的求学生活充实而短暂,覃曼丽用远多于常人的付出,忍受手指一遍遍被针扎的疼痛,换来了画稿、设计、配色、针法、裁剪和装裱等湘绣制作程序的样样精通。
时光在一针一线中流逝,自信也在一针一线中积累。拿起湘绣后,覃曼丽就不再愿意放下。“从最初的不了解,到掌握穿针引线的技法,再到对湘绣这门艺术的喜爱,越绣越喜欢。”覃曼丽说。
2008年,学有所成的覃曼丽顺利进入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工作。她先后拜入刘爱云、罗莉君、任亚华等湘绣名师门下,认真学习鬅毛针、全异绣等70多种湘绣技法。
“慢一点,更精细一点。”覃曼丽下定决心:“技不精湛,誓不休。”为了刺绣,她经常加班加点,手腕关节处长出肉瘤,疼得抬不起手。
艺术源于生活,覃曼丽想把张家界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绣下来。湘绣讲究写实,她便觉得应该贴近泥土白云,用双脚去探索艺术。此外,她还有一个艺术之外的“私心”——“希望湘绣绣娘的队伍越来越大,农村姐妹们都能有一技之长。”
就这样,覃曼丽选择了创业。2014年8月,用2万元启动资金,覃曼丽在桑植县老图书馆里一个20平方米的阅览室里开始了免费培训。
覃曼丽清楚地记得第一批学员,2个研究生,3个医生,2个美术老师。后来,一些大中专毕业生、陪读家长陆续加入进来。多年来,工作室四处辗转,她用卖刺绣作品赚来的钱,努力维持着工作室的运转。
日渐精湛的技艺让覃曼丽连连获奖:湖南首届手工编织职业技能创新创业大赛刺绣类民间组一等奖、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刺绣项目第四名、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传习者、省技术能手、省青年岗位能手、湖南省巾帼建功标兵……
喜欢在民间取材的覃曼丽发现,湖南最大的白族聚集地——桑植县白族的民俗文化与云南大理白族同根同源,又与当地土家族融合,白族刺绣呈现出兼具两族特征的独特性,非常特别。
“白族刺绣品种繁多,而湘绣针法高超,两者结合一定会让白族刺绣在艺术价值上更上一个台阶。”覃曼丽把自己的湘绣技艺带入白族村,在村部成立白绣基地,一边融合湘绣、白绣技艺,一边给乡亲培训技术。
呼之欲出的鲜花、彩蝶,色彩绚丽的儿童虎头帽,图案别致的白族香囊……现在,在覃曼丽开设的白族刺绣基地里,“前店”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白族刺绣工艺品,而“后厂”里则是覃曼丽对当地绣娘手把手地教学传艺。一幅幅刺绣工艺品被游客购买珍藏,而贫困绣娘们的荷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截至目前,覃曼丽一共培训了湘绣、白绣绣娘500多人,创造产值700万元。
“白族没有文字,白族刺绣就是白族的文字。我虽然不能说话,但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一己之力,让白族的这个美丽语言更加绚烂。”覃曼丽的满面笑颜和充满热情的手语里,描绘着她与绣娘们共同的美好期盼。